為五加科(Araliaceae)植物人參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人參商品分為野山參、紅參、白參三類。鑒別野山參特征老藥工有順口溜一首:
雁脖蘆碗,黑兜紋;
珍珠疙瘩,棗核丁;
文體、武體,八字腿;
清晰不亂的皮條須。
“雁脖蘆碗”是因野山參的莖葉秋枯春生,年復(fù)一年,莖基殘留,莖葉脫落的莖痕,邊緣較平齊,中心凹陷,形如碗狀交錯(cuò)層疊而生。又因野山參生長(zhǎng)年久形成的蘆碗就很長(zhǎng),故俗稱之為“雁脖蘆碗”。
“黑兜紋”是因野山參主體上端,生有緊密的環(huán)紋,紋深而細(xì),皺紋略顯上兜,皺溝黑褐色,俗稱“緊兜紋”或“黑兜紋”。
“珍珠疙瘩”是因野山參的須根上生有許多小疙瘩,形如線串珍珠,故名。
“棗核丁”是因生長(zhǎng)年久的野山參常有附蘆而生的不定根1~3枚,中間膨大,兩頭漸細(xì),形如棗核,故稱之為棗核丁。
“文體”、“武體”是因野山參形體多似人形,主根呈短棒狀,疙瘩狀或菱角狀,支根2~3條八字形分開,如似武夫練功者,故稱為“武體”,也稱之為“橫靈體”。如主根呈圓柱形,支根分開跨度不大,如人之站立者,故稱之為“文體”,也稱“順笨體”。
“八字腿”是因野山參支根多為2~3條,上粗下細(xì),分襠處多呈八字形,寬闊而不并攏,與園參明顯不同,稱為“八字腿”。
“清晰不亂的皮條須”是因野山參須根疏生,清秀而不亂,如春天含芽未發(fā)的垂柳嫩條,質(zhì)柔韌而不易折斷,故稱“皮條須”。
野山參以武體八字腿,五形全美者(蘆、丁、紋、體、須)為上品。曾流傳有描述野山參的打油詩一首,可供鑒別者參考:
馬牙雁脖蘆,下伸棗核丁;
身短體橫靈,兜紋密密生;
肩膀圓下垂,光潤(rùn)皮似錦;
短腿二三個(gè),分襠八字形;
皮條珍珠須,山參特殊形。
野山參多不易得,現(xiàn)供應(yīng)市場(chǎng)的主要為人參的人工栽種品,稱之為園參。園參因加工方法不同,形成的商品規(guī)格很多,但主要大路貨分紅參和白參兩類。
紅參是園參蒸熟后曬干或烘烤干而成。其經(jīng)驗(yàn)鑒別特征為“蘆碗”、“黃馬褂”、紅棕半透明;斷面角質(zhì)樣,苦口又粘牙。
看蘆碗是鑒別人參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凡偽制品均無法造出自然的蘆碗。紅參的蘆碗大多2~4個(gè)。紅參身一般為半透明狀、棕紅色,但體大者略帶黃粗皮,俗稱之為“黃馬褂”。紅參的斷面碴口,呈角質(zhì)樣有光澤。入口嘗之味苦微甜,有明顯的粘牙感。
白參是園參直接曬干而成。園參經(jīng)硫黃熏白后即為“全須生曬參”,去掉須根曬干者稱“生曬參”。去須根,刮去外皮曬干者稱“白人參”。以上鑒別方法除顏色淡黃白色與紅參不同外,其余特征略同。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hào)?
立即注冊(c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