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感冒是感受觸冒風邪而導致的常見外感疾病,病情輕者多為感受當令之氣,稱為傷風、冒風、冒寒;病情重者多為感受非時之邪,稱為重傷風。
二、診斷
(一)中醫(yī)診斷
感冒系外感風邪,客于肺衛(wèi),以鼻塞、流涕、咳嗽、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
主要癥狀:
1.鼻塞流涕,打噴嚏,咽癢或痛,咳嗽。
2.惡寒發(fā)熱,無汗或少汗,頭痛,肢體酸楚。
3.四時皆有,以冬春季節(jié)為多見。
(二)西醫(yī)診斷
1.癥狀:惡寒發(fā)熱,鼻咽部不適、疼痛。
2.主要體征:鼻黏膜充血、水腫,有分泌物,咽部充血。
3.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shù)多為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細胞減少,淋巴細胞比例升高。
三、證候分型
1.風寒束表證:惡寒,發(fā)熱,無汗,鼻塞流清涕,噴嚏。舌苔薄白,脈浮緊或浮緩。
2.風熱犯表證:發(fā)熱,惡風,頭脹痛,鼻塞流黃涕,咽痛咽紅,咳嗽。舌邊尖紅,苔白或微黃,脈浮數(shù)。
3.暑濕襲表證:見于夏季,頭昏脹重,鼻塞流涕,惡寒發(fā)熱,或熱勢不揚,無汗或少汗,胸悶泛惡。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
4.衛(wèi)氣同病證:自覺發(fā)熱重,煩渴,小便短赤,舌紅苔黃。惡寒或惡風,或高熱寒戰(zhàn),流涕,咽癢咽痛,頭痛頭脹,噴嚏。舌紅苔薄黃或黃膩,脈浮數(shù)或洪大。
四、中醫(yī)治療
(一)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或中成藥
1.風寒束表證
證機概要:風寒外束,衛(wèi)陽被郁,腠理閉塞,肺氣不宣。
治法:解表散寒,疏風止痛。
常用中成藥:羌活感冒顆粒。
2.風熱犯表證
證機概要:風熱犯表,熱郁肌腠,衛(wèi)表失和,肺失清肅。
治法:疏風解表。
常用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
3.暑濕襲表證
證機概要:暑濕遏表,濕熱傷中,表衛(wèi)不和,肺氣不清。
治法:清暑祛濕,理氣和中。
常用中成藥:藿香正氣水。
4.衛(wèi)氣同病證
證機概要:內有郁熱,外受時邪,邪困衛(wèi)表,氣機不暢。
治法:透表清氣、宣肺泄熱。
常用中成藥:連花清瘟膠囊、小柴胡顆粒。
(二)中醫(yī)理療
1.拔火罐法選大椎、身柱、肺腧拔罐,本法適用于風寒感冒。
2.刺絡拔罐法選大椎、風門、身柱、肺腧,消毒后,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后加火罐,本法適用于風熱感冒。
(三)高熱患者退熱治療
1.針刺退熱:選穴:大椎、曲池、合谷、內關、手三里、陽陵泉、三陰交。
2.刮痧退熱:取大椎穴。由內向外、單-方向刮動,每一部位刮20下左右,至局部皮膚出現(xiàn)微紅或紫色充血瘀點為度。
3.物理降溫:根據(jù)患者病情需要使用冰帽、冰袋、冰毯、灌腸、酒精擦浴等其他方法。
4.臥床休息,多飲水,必要時補液500-1000ml。
五、護理
1病室溫濕度適宜,衣被不宜過厚。
2.囑患者多飲水,密切關注服藥后汗出情況,以防虛脫。
3.中藥湯劑宜溫服。
4.飲食以清淡、富營養(yǎng)、宜消化為原則。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5.風寒束表者,可服生姜湯,飲熱稀飯等溫散之品以助汗出。
6.風熱犯表者,可給予清涼飲料,如西瓜汁、梨汁、甘蔗汁、荸薺汁、鮮桔汁。
7.表證期,密切觀察病情,對高熱煩燥者,警惕邪犯心包之危證。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