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證是指皮膚出汗異常過多,本證可因情緒興奮,緊張,恐懼及進食辛辣食物而誘發(fā)多汗,此外還包括由于其它疾病造成全身及局部多汗現(xiàn)象,如甲亢、巴金森氏病、結(jié)核所致之盜汗,或者由于表陽虛所致之自汗等均包括在多汗證之內(nèi)。祖國醫(yī)學認為汗液為五液之一,是津液代謝的產(chǎn)物。如《靈樞·五癃津液別》云“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汗為心之液”。《素問·宣明五氣》“心為汗”因心血由津液所化,汗由津液所泄,故大汗不但散熱而且耗氣,也會傷及津液而損于心血。汗出過多,如《素問·玉機真臟論》云:“身汗得后利,則實者活”。而汗之種類很多如:自汗、盜汗、大汗淋漓、冷汗、汗出如油、黃汗、血汗、綠汗、黑汗、臭汗、如局部出汗者如頭汗、心窩汗、腋窩汗、手汗、腳汗、外陰汗、陰囊汗、肛門汗等。如《景岳全書雜證謨》云“汗出一證,有自汗者,有盜汗者”。也可由于病情不同,汗證有陰汗陽汗之分,并有戰(zhàn)汗、狂汗、漏汗、陰盛格陽汗、亡陽汗、絕汗等,大凡因病情不同所出之汗可隨而命名。如陽汗,一般指熱汗而言。如《景岳全書雜證謨》“陽汗者熱汗也,……陽證自汗或盜汗者,但查其脈證有火,或夜煩渴或喜熱飲冷飲之類,皆陽盛陰虛也。陰汗是指前陰、陰囊、外陰及局部出汗”。如《醫(yī)林繩墨一汗》“陰汗者。謂至陰之處,或兩腿夾中,行走動勞汗出勝穢”。或有因肝經(jīng)濕熱所致者。《景岳全書雜證謨》“陰汗者,冷汗也”。多由陽衰陰盛所致。
自汗一是指發(fā)熱出汗。二是指平時不勞動而自汗出者。其病因多因傷風傷暑,喜怒驚恐,房勞過度均可導致自汗出。如朱丹溪認為自汗出是由氣虛、血虛、濕、陽虛、痰所致。五臟之氣虛損所致者,如肺氣虛,心氣虛,脾氣虛,肝熱等均可有自汗出。可根據(jù)病因病機,何臟何腑辨證治療,總以固表益氣,斂汗為宜。如補中益氣湯,人參養(yǎng)榮湯,黃芪建中湯等。
盜汗是指,睡中出汗,醒后即止。如《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喜盜汗也”。盜汗多為陰虛內(nèi)熱,睡時衛(wèi)氣乘虛陷入,則表無護衛(wèi)營中之火獨旺于外,蒸騰汗出,醒則衛(wèi)氣行陽氣而固于表,其汗乃止,多見于虛勞之人,如雜病盜汗者,可責其陽虛,傷寒盜汗者,不屬雜病之虛,是由邪在半表半里所致。應用柴胡桂枝湯加龍骨、牡蠣、五味子、五倍子等調(diào)解營衛(wèi)即可。如陰虛火旺者,可用當歸六黃湯加龍骨、牡蠣、金櫻子即可,如屬于濕熱過盛外蒸,可用二妙散加白術、牡蠣、防風等。如陽虛實熱壅盛,或三陽合病者,可用白虎湯。如陽虛無熱者,可用黃芪建中湯或者大建中湯等均可加牡蠣、龍骨。或者參附湯加五味子、麥冬即可。
此兩類自汗與盜汗,是臨證多見之癥,但在治療時一定要辨別清楚,自汗以虛熱多見,盜汗者以濕熱多見。但要根據(jù)辨證分陰陽,虛實、寒熱、臟腑、病因、病機隨證加減靈活應用才能收到顯著的療效。
在臨床自汗多者沒過于手術后及產(chǎn)婦生產(chǎn)后者,此兩類病癥多由于術后或產(chǎn)后,耗氣耗血過多而致,如得到及時調(diào)養(yǎng)與治療可很快恢復正常。但自汗有如水流者亦有之。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