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診斷
(一)疾病診斷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2-94))
(1)皮損初為針尖至扁豆大的炎性紅色丘疹,常呈點滴狀分布,迅速增大,表面覆蓋銀白色多層性鱗屑,狀如云母。鱗屑剝離后,可見薄膜現(xiàn)象及篩狀出血,基底浸潤,可有同形反應。陳舊皮疹可呈錢幣狀、盤狀、地圖狀等。
(2)好發(fā)于頭皮、四肢伸側,以肘關節(jié)面多見,常泛發(fā)全身。
(3)部分病人可見指甲病變,輕者呈點狀凹陷,重者甲板增厚,光澤消失。或可見于口腔、陰部粘膜。發(fā)于頭皮者可見束狀毛發(fā)。
(4)起病緩慢,易于復發(fā)。有明顯季節(jié)性,一般冬重夏輕。
(5)可有家族史。
(6)組織病理檢查示表皮角化過度、角化不全。角層內有中性多形核白細胞堆積,棘層增厚。表皮突呈規(guī)則性向下延伸,真皮乳頭水腫呈棒狀,乳頭內血管擴張,血管周圍有炎性細胞浸潤。
(二)證候診斷
1.血熱證
新出皮疹不斷增多,迅速擴大;皮損潮紅,銀白色鱗屑,點狀出血,瘙癢,可伴有尿黃,便干。舌質紅,舌苔薄黃或白;脈弦滑或數(shù)。
2.血燥證
皮損淡紅,干燥脫屑,可伴有皸裂,口干咽燥。舌質淡,舌苔少或薄白;脈緩或沉細。
3.血瘀證
皮損肥厚浸潤,經久不退;顏色暗紅,鱗屑附著緊密,女性可有痛經。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澀或細緩。
二、治療方案
(一)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或中成藥
1.血熱證
治法:涼血解毒。
方藥:犀角地黃湯加減,水牛角、丹皮、土茯苓、生槐花、紫草、草河車、生地、白鮮皮、赤芍。
加減:夾風者,選加荊芥、防風、羌活、獨活、威靈仙、全蝎、蜈蚣、烏蛇等;夾瘀者,加丹參,雞血藤;熱重者,加白茅根、大青葉;夾濕者,加苦參;夾毒者選加忍冬藤、銀花、地丁、板藍根、生甘草等;咽痛者,加北山豆根。
推薦中成藥:可選用消銀顆粒、復方青黛膠囊,清開靈口服液(顆粒)等。可選擇靜脈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等。
2.血燥證
治法:養(yǎng)血解毒。
方藥:當歸飲子加減。丹參、當歸、生地、麥冬、元參、雞血藤。
加減:熱重者,加銀花、赤芍、紫草、花粉;夾毒者,加草河車、土茯苓、蜂房、大青葉、白花蛇舌草、甘草;夾瘀者,加桃仁、紅花、川芎;燥甚者,加麻仁、天冬;夾風者,選加荊芥、防風、白鮮皮、烏蛇、威靈仙、全蝎、蜈蚣等;陽虛者,選加細辛、附子等;脾虛者,選加黃芪、白術、茯苓、蒼術等。
推薦中成藥:可選用四物合劑、六味地黃丸等;靜脈滴注復方丹參注射液等。
可選擇靜脈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等。
3.血瘀證
治法:活血解毒。
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白花蛇舌草、莪術、紅花、雞血藤、桃仁、丹參、當歸、川芎。
加減:熱重者,加大青葉、紫草;夾瘀者,加赤芍、三棱;夾燥者,加生地、麻仁、元參;咽痛者,加北豆根;夾濕者,加苦參、虎杖、陳皮。夾風者,選加荊芥、防風、白鮮皮、烏蛇、威靈仙、全蝎、蜈蚣等;氣虛者,加黃芪等;陽虛者,選加細辛、附子等;脾虛者,選加黃芪、白術、茯苓、蒼術等。靜脈滴注復方丹參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丹紅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丹參酮ⅡA注射液、紅花注射液等
(二)外治法
1.中藥濕敷:適用于血熱證,皮損色紅者。選取清熱涼血、燥濕解毒中藥按3%~10%比例加水煎湯待涼,以紗布浸濕后貼敷患處,每次20~40分鐘,每日1~2次。
2.中藥浸浴:適用于血燥證、血瘀證,皮損色暗或淡,靜止或趨于消退者。
3.根據(jù)病情選用養(yǎng)血活血潤燥止癢藥物,煎湯浸浴或熏蒸,每次20~4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
或可根據(jù)病情選用礦泉浴治療。
可根據(jù)病情選用腿浴治療器、智能型中藥熏蒸器自控治療儀、熏蒸床(坐式)醫(yī)用智能汽療儀等中醫(yī)診療設備。
科室外洗方:白疕1號外洗方
側柏葉100g透骨草25g白芥子6g 苦參50g 土槿皮30g 皂角25g 地膚子30g
3.中藥軟膏:根據(jù)病情選用清熱解毒、潤膚止癢等中藥軟膏外涂患處,目前科室常用的中藥軟膏有黃連軟膏、三黃膏,此外還有硼酸軟膏、水楊酸軟膏等。皮損增厚角化過度時可選用斑蝥酊等具有剝脫作用的藥物。
(三)針灸療法
1.體針:取大椎、曲池、合谷、血海、三陰交、陶道、肩胛風、肝俞、脾俞。用瀉法。留針20~3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或穴位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進行期慎用,使用時注意有無同形反應。如果有
2.拔罐:進行期禁用。適用于肌膚豐厚處,皮損肥厚、頑固經久不退者。可采用走罐療法,拔罐時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膚或罐口上,涂一層凡士林等潤滑劑,再將罐拔住。然后醫(yī)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動,至所拔部位的皮膚紅潤、沖血,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