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吃瓜网 视频,51吃瓜网 网址|51吃瓜网 往期视频_51吃瓜网 在线限时分享

歡迎訪問甘肅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返回首頁
科室導航
您的位置: 首頁 >詳細內容
橈骨遠端骨折中醫(yī)診療方案
  • 發(fā)布時間:2012-06-24
  • 點擊數(shù):
  • 【字體:
    橈骨遠端骨折是指距橈骨遠端關節(jié)面3cm以內的骨折,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骨折之一,約占急診骨折病人的1/6 。直接暴力和間接暴力均可造成橈骨遠端骨折,但多為間接暴力所致。主要發(fā)生在6-10歲和60-75歲兩個年齡階段。在 6-10歲階段,男女發(fā)病率沒有顯著性差異;在60-75歲階段,女性患者明顯比男性患者增多,隨著年齡增加,其發(fā)生率逐步上升。從發(fā)生的原因看,在6-10歲階段,主要是高能量損傷引起,也與年輕患者的骨骼發(fā)育有相關性;而在60-75歲階段,低能跌傷遠比高能創(chuàng)傷多,其原因與高齡及肝腎虧虛相關。
  一、中西醫(yī)病名
    中醫(yī)病名:橈骨遠端骨折(TCD 編碼:BGG000)。
    西醫(yī)病名:橈骨下端骨折(ICD-10 編碼:S52.501)。
  二、診斷
 (一)診斷標準:
本病證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1、病史:有明確外傷史。橈骨遠端骨折多為間接暴力引起,應力作用于橈骨遠端,使之發(fā)生骨折。常見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關節(jié)背伸,手掌部著地致傷。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關節(jié)呈掌屈,手背部著地致傷。
    2、癥狀和體征:①腕部劇烈疼痛,腫脹明顯,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②移位嚴重者,出現(xiàn)餐叉樣畸形或鍋鏟樣畸形,腕關節(jié)及前臂旋轉活動障礙,手指活動因疼痛而受限;③橈骨遠端壓痛明顯,有縱軸擠壓痛,觸之有骨擦音。尺骨莖突較橈骨莖突向遠側突出。
    3、輔助檢查:X線正側位片可作出診斷,表現(xiàn)出骨折類型及移位情況。多有以下表現(xiàn):橈骨遠端骨折塊向背側橈側移位,骨折端向掌側成角,或遠端骨折塊向掌側橈側移位,骨折端向背側成角,橈骨短縮,骨折背側骨質壓縮嵌插,橈骨遠端骨折塊旋后。
  (二)骨折分型與分期
  【中醫(yī)分型】
  (1)無移位型:骨折無移位,或可為輕度嵌入骨折,腕關節(jié)輕度腫脹,無明顯畸形,折端有環(huán)行壓痛,縱軸擠壓痛,前臂旋轉功能障礙。
  (2)伸直型:遠端向背側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樣”畸形,腕背側可捫及骨折遠端骨突。
  (3)屈曲型:遠折端向掌側移位,可伴下尺橈關節(jié)脫位,腕關節(jié)掌側可捫及骨折遠端骨突,畸形與伸直型相反。
  (4)半脫位型:橈骨遠端背側或掌側緣骨折,合并腕關節(jié)半脫位,腕關節(jié)腫脹,畸形呈半脫位,腕橫徑增寬。
  【中醫(yī)分期】
  根據(jù)病程,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傷后1~2周內,可進行手法整復治療,但初期常腫脹嚴重,可伴有張力性水泡。
  中期:傷后3~4周左右,腫脹逐步消退,有明顯骨痂生長,骨折斷端相對穩(wěn)定,手法復位困難。此時如需要復位,應在麻醉下行折骨復位。
  晚期:傷后4周以上。骨折斷端成熟骨痂形成,逐步塑性改造,已相當穩(wěn)定。此時無法手法復位、調整,如有影響功能的嚴重畸形,需手術治療。
  (三)鑒別診斷
    (1)腕部軟組織扭傷:患者僅有局部疼痛腫脹,沒有環(huán)形壓痛和縱向叩擊痛,腕關節(jié)活動輕度受限,可通過X線片相鑒別。
  (2)伸直型與屈曲型相鑒別,主要依靠病史(損傷機制)、癥狀、體征、X線進行鑒別診斷。
三、中醫(yī)綜合治療方法
(一)傳統(tǒng)手法整復、夾板外固定治療
    手法整復應根據(jù)骨折復位“欲合先離,離而復合”的道理,要先使骨折斷端充分分離,充分拔伸牽引,解除短縮畸形,恢復骨端長度。再行端提按壓手法整復成角或側方移位。折頂時應根據(jù)骨折端移位及成角的大小,適度靈活運用。
    小夾板局部外固定是一種能動的固定方式,以夾板為主要固定材料,加之棉花、棉墊、繃帶等輔助材料組成局部外固定力學系統(tǒng),通過繃帶對夾板的約束力、夾板對傷肢的杠桿力、棉壓墊對骨折端的效應力來維持骨折復位效果。固定體位要靈活掌握,以解剖復位、骨折端穩(wěn)定、利于功能恢復為原則。穩(wěn)定性骨折復位后骨折端不易再移位,應采用腕關節(jié)伸直位固定,有利于功能恢復。對于移位骨折,整復后維持牽引,用4塊夾板超腕關節(jié)固定。
    采用非麻醉下或血腫內麻醉下徒手整復。
    1、伸直型橈骨遠端骨折
    (1)整復方法(以右側為例):患者取坐位,助手立于患者背后,固定患者軀干及患肢肘部,患肢前伸,前臂放中立位,術者左手反握患部近端,拇指按壓骨折近端,右手虎口按壓骨折遠端橈側,拇指壓住骨折遠端背側,雙手對抗徐徐拔伸后,虎口下壓以糾正骨折端橈偏移位,再在牽引下,右拇指推壓骨折遠端,左拇指推頂骨折近端,右手用勁使患肢腕關節(jié)屈曲,使背側移位糾正,再以右手食指壓位骨折近端,牽引下松開左手,徐徐使患肢旋后,進行固定。
    (2)固定方法:骨折復位滿意后,腕部外敷消定膏(院內制劑),前臂襯棉布,然后在患肢掌、背、尺、橈側放置可塑小夾板,夾板近端達肘橫紋下二指,橈側塊達第一掌指關節(jié),尺、掌側塊平腕橫紋。夾板間均留有1cm間隙,用橡皮膏膠帶螺旋粘貼固定夾板,外用中號繃帶包扎固定。使腕關節(jié)掌屈15°~30°,患肢屈肘90°,掌心朝上,用三角巾懸掛于胸前。3周內每周攝片、換繃,以觀察骨位,防止骨折再次移位,固定6~7周。
    2、屈曲型橈骨遠端骨折
    (1)整復方法(以右側為例):患者取坐位,患肘伸直,前臂旋后,掌心向上。術者一手握住患肢的拇指,另一手握住其余四指,助手握住患者肘部,行對抗牽引。然后術者左手握住患肢前臂,右手食指頂住骨折近端,拇指將骨折遠端向尺側按壓,以糾正橈側移位。最后術者雙手食指頂住骨折近端,雙拇指將橈骨遠端大力向背側按壓,以糾正掌側移位,注意術者在完成這一整復的過程中,其右手始終保持著牽拉的力量。
    (2)固定方法:骨折復位滿意后,腕部外敷金黃散傷膏,前臂襯桃花紙,然后在患肢掌、背、尺、橈側放置杉樹皮夾板,夾板近端達肘橫紋下二指,遠端掌側塊達掌指關節(jié),橈側塊達第一掌指關節(jié),尺、背側塊平腕橫紋,夾板間均留有1cm間隙。手掌根部及手掌中放置棉墊,用橡皮膏膠帶螺旋粘貼固定夾板,外用繃帶包扎固定。使腕背伸15°~30°,患肢屈肘90°,掌心朝上,用三角巾懸掛于胸前, 3周內每周攝片、換繃,以觀察骨位,防止骨折再次移位,固定4~6周。
    3、半脫位型橈骨遠端骨折
    (1)整復方法:背側半脫位:助手握住肘部,術者握住腕部拔伸牽引后,術者一手維持牽引,一手用掌部環(huán)握患者腕部近端,用拇指將遠端骨折塊及脫位部向掌側推擠復位,牽引下徐徐將腕關節(jié)掌屈,使伸肌腱緊張,防止復位的骨折片移位。掌側半脫位:手法與背側脫位型相反。
    (2)固定方法:背側半脫位:同伸直型橈骨遠端骨折。掌側半脫位:同屈曲型橈骨遠端骨折。固定時間均4~6周左右。
    4、無移位型橈骨遠端骨折
無需手法復位,只需將前臂進行杉樹皮夾板固定,患肢屈肘90°前臂旋后,掌心向上位固定。夾板制作與固定同伸直型骨折,固定時間3~4周。
  (二)手術治療
    1、適應證:橈骨遠端關節(jié)內骨折,關節(jié)面塌陷大于2mm,或伴有關節(jié)面壓縮塌陷無法通過手法復位者;手法整復失敗或復位后穩(wěn)定性極差者;陳舊性骨折伴有嚴重畸形,影響功能者;橈骨下端開放性骨折、伴有血管、神經損傷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2、操作方法:臂叢麻醉,手術切口視骨折的類型,可采取掌側或背側入路及聯(lián)合入路。可采用閉合手法復位結合克氏針撬撥復位固定,取1-2根直徑為2-2.5mm克氏針從橈骨遠端拇長伸肌腱與拇短伸肌腱之間或拇長伸肌腱與第2指伸肌腱之間經皮進針,進針時與橈骨長軸成約400角,通過骨折線,進入近折端骨髓腔或骨皮質。經C型臂X線機正側位透視復位固定滿意,折彎針尾,埋入皮下,敷料加壓包扎。采用有限切開、有限內固定方法治療,術后采用夾板外固定。嚴重的粉碎骨折也可采用手法整復結合外固定支架、克氏針有限內固定治療。
  (三)藥物治療
    1、外治:外敷膏劑、散劑、水劑等,也可采用熏、洗、灸等方法。早期可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制劑,如消定膏(院內制劑)等;中、晚期宜用溫經通絡、化瘀止痛、續(xù)筋接骨之劑,也可采用中藥湯劑熏洗局部,以舒筋通絡,如用川芎行氣洗劑、海桐皮湯、舒筋活絡洗劑、四肢損傷洗方等。有嚴重張力性水泡和使用傷膏后過敏者應避免使用。
    2、內服:根據(jù)骨折三期辨證施治。
    (1)骨折初期: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治療。
    桃紅四物湯加減:桃仁10g、紅花10g、當歸10g、川芎10g、白芍10g、車前草20g、大黃6g(后下)、甘草 6g。
    (2)骨折中期:和營、活血、舒筋、續(xù)骨治療。
    可選用歸芎養(yǎng)骨合劑加減:當歸12g、川芎9g、生地12g、香附6g、川斷12g、花粉9g、牛膝9g、甘草5g、毛姜5g、枳殼9g、木瓜6g、透骨草6g、桂枝6g、土元9g、地龍9g。
和營止痛湯等加減。
    (3)骨折后期:調氣血、強壯筋骨、補益肝腎治療。
    可選用熟地壯骨合劑加減:當歸12g、川芎9g、白芍9g、生地12g、黨參12g、白術9g、川斷12g、牛膝9g、甘草5g、木瓜6g、龍骨12g、牡蠣12g、茯苓20g。
八珍湯、補腎壯筋湯等加減。
  (四)康復治療
    1、功能鍛煉:
    (1)骨折早期治療
    方法:在復位固定后當天或手術處理后次日,老人應該開始做肱二頭肌、肱三頭肌等張收縮練習,防止肌腱粘連和肌萎縮。患肢未固定關節(jié)的活動,包括肩部懸掛位擺動練習和肘關節(jié)主動屈伸練習。2―3天后做手部關節(jié)主動運動,手指屈伸,并逐漸增加運動幅度及用力程度。如果沒有石膏固定,可做肘關節(jié)屈伸活動,角度由小到大,加大活動范圍。
    (2)骨折中期治療
    方法:①繼續(xù)堅持手指抓握鍛煉及手指的靈活性鍛煉。②前臂旋轉功能練習,內旋40度,外旋30度左右,逐漸加大,同時行肘關節(jié)伸屈活動。
    (3)骨折后期治療
    以關節(jié)松動術為主,每日1~2次。
    ①橈腕關節(jié)松動
   (a)牽拉與擠壓,患者坐位,肢體放松,屈肘前臂旋前置于桌面,術者面對患者,一手固定其前臂遠端,另一手握住腕關節(jié)的近排腕骨處,作縱向牽拉,擠壓橈腕關節(jié)。
   (b)前后位滑動,患者前臂中立位,術者一手固定前臂遠端,另手握住近排腕骨部位,輕牽引,分別向掌背側滑動近排腕骨。
   (c)橈尺側方向滑動,患者前臂旋前位,術者一手固定橈骨遠端另一手握住近排腕骨處,輕牽引下,分別向橈尺側滑動橈腕關節(jié)。
    (d)旋前,旋后位滑動,術者一手固定前臂遠端,另一手握近排腕骨處,分別將腕關節(jié)做旋前、旋后運動。
    ②橈尺關節(jié)松動
    (a)患者前臂旋后位,術者雙手握住患者尺骨遠端,拇指在掌側,其余4指在背側,術者尺側手固定,橈側拇指將橈骨折端向背側推動。
    (b)患者前臂旋前位,術者拇指在背側,其余4指在掌側,橈側手固定,尺側拇指將尺骨向掌側推動。
    ③腕間關節(jié)松動
  前后位滑動,患者前臂中立位,一手握近端,一手握遠端,往返推動。做上述運動后,囑患者向各方向活動腕關節(jié),每日2次,每次30~60分鐘。
     2、其他療法
  可輔以局部紅外線、中波離子導入、通烙寶(外傷散)、消瘀通絡熏條、及骨折治療儀理療,促進深部淤血吸收,使局部腫脹早日消退,為日后關節(jié)功能恢復創(chuàng)造條件,并大大減少日后關節(jié)的殘留隱痛。
  (五)并發(fā)癥的防治
    1.壓迫性潰瘍 多由于夾板位置移動未及時調整、使用扎帶過緊、或者加壓墊放置位置不正確造成。骨折早期腫脹未達到頂峰,骨突處壓迫不明顯,腫脹加劇時骨突處壓迫明顯,要求襯墊質地柔軟、吸水、散熱,厚度適中,過厚影響固定,過薄壓迫骨突部,尤其對皮膚已有挫傷、青紫、血供不好時,更應注意。
    2.腕管綜合征  主要是由于骨折復位不良、正中神經受壓引起;皮膚壓迫性潰瘍,主要是骨折端手法復位后,折端出血進一步增加,加劇了局部軟組織的腫脹,且在此過程中,由于受夾板內容量限制,未給予及時松解,而局部皮膚及骨突處出現(xiàn)壓瘡,一般經過及時更換敷料,預防性抗生素使用,不會出現(xiàn)嚴重后遺癥。
    3.腕關節(jié)僵硬 患者懼怕疼痛,骨折固定后很少鍛煉手指,腕關節(jié)及整個患肢肩關節(jié)及肘關節(jié)。為防止關節(jié)僵硬,早期可配合清除水腫、活血化瘀的中西藥物使用加以預防。后期配合理療并不斷練習患肢可逐漸恢復。
    4.骨質疏松 骨折后不僅局部需要鍛煉,更應加強全身鍛煉,使氣血運行,消散局部瘀血,消腫定痛,促進骨折愈合和骨骼堅硬。
    5、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各種原因造成復位不良或復位后再移位未能及時糾正,可導致橈骨短縮3.0mm以上,橈骨遠端關節(jié)面不平整有1.0mm以上臺階,后期常常出現(xiàn)腕關節(jié)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
    6、 Sudeck骨萎縮:為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yǎng)障礙、急性創(chuàng)傷后骨萎縮,其特點是腫痛、皮膚萎縮、骨的普遍疏松、脫鈣,手部活動受限,可達數(shù)月之久,常常是骨折后患者未能積極主動活動所致。應加強早期功能鍛煉。
  (六)護理
  1、骨折早期護理
    (1)心理護理:老年患者顧慮多,對預后缺乏信心,對治療反應消極,護理應重點從心理上解除顧慮,與患者建立融洽友好的關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積極配合治療。
    (2)生活護理:給予安靜舒適的環(huán)境,保證其充足的睡眠,給予易消化食物。
    (3)外固定后護理:置患肢于治療體位,保持有效的外固定。冬天應注意患肢末節(jié)的保暖,并觀察患肢手指的血液循環(huán)。
    (4)做好手術護理:采用手術者充分做好術前準備與術后護理,對老年骨折患者甚為重要,因多數(shù)老年患者并存內科疾病,主要為心血管疾病、腦神經疾病、呼吸系統(tǒng)疾病、內分泌疾病、泌尿系疾病、消化道疾病等。因此要詳細了解病情,聽其主訴時應向家屬詢問清楚。患者反應遲鈍對病傷不敏感易掩蓋臨床癥狀,檢查時應詳細全面了解其是否存在合并癥或內科疾病,針對其合并癥,術前及早給予對應處理。術后注意觀察切口的滲出、感染情況,滲出多時應及時更換敷料。指導患者及時恢復功能鍛煉。具體鍛煉方法應根據(jù)患者全身健康情況、傷情及手術內固定穩(wěn)定性而區(qū)別制定。術后預防肺炎、心腦血管意外及切口感染等常見并發(fā)癥,并精心護理。
    2、骨折中期護理
    (1)吃飯、穿衣等活動時,務必有家人保護,注意安全,以防跌倒再次損傷。
    (2)將前臂取相應治療體位,三角巾懸掛于胸前,保持有效的外固定。夾板固定者應及時調整布帶的松緊度,上下移動范圍以1厘米為宜。
    (3)定期門診復查,根據(jù)X線片顯示骨折愈合情況,選擇時機去除外固定。
    (4)觀察傷肢疼痛及腫脹情況,發(fā)現(xiàn)局部出現(xiàn)異常疼痛及腫脹及時來院檢查。
    (5)加強營養(yǎng),防治內科并發(fā)癥。
3、骨折后期護理
    (1)吃飯、穿衣等活動時,務必有家人保護,注意安全,以防跌倒再次損傷。
    (2)堅持功能鍛煉,預防肩--手并發(fā)癥。
    (3)觀察傷肢疼痛及腫脹情況,發(fā)現(xiàn)局部出現(xiàn)異常疼痛及腫脹及時來院檢查。
    (4)平時注意營養(yǎng),多曬太陽,逐漸日常生活自理。
    (5)定期門診復查,根據(jù)X線片顯示骨折愈合情況,選擇時機去除內固定。
    (七)飲食療法
  1、骨折早期
    由于骨折部位瘀血腫脹,經絡不通,氣血阻滯,此期需注意活血化瘀,行氣消散。患者骨折部位疼痛,食欲及胃腸功能均有所降低,因此飲食應以清淡開胃、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為主,如蔬菜、蛋類、豆制品、水果、魚湯、瘦肉等,制作以清蒸燉熬為主,避免煎炸炒燴的酸辣、燥熱、油膩之食品。尤不可過早施以肥膩滋補之品,如骨頭湯、肥雞、燉水魚等,否則瘀血積滯,難以消散,必致拖延病程,使骨痂生長遲緩,影響日后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食療方:三七10克,當歸10克,肉鴿1只,共燉熟爛,湯肉并進,每日1次,連續(xù)7~10天。
  2、骨折中期
  此時患者從生理上及精神上對骨折后的境況有所適應,骨折所引起的疼痛也已緩解,瘀血腫脹大部分消失,食欲及胃腸功能均有所恢復。飲食上應由清淡轉為適當?shù)母郀I養(yǎng),以滿足骨痂生長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譜上加以骨頭湯、田七煲雞、魚類、蛋類以及動物肝臟之類,以補給更多的維生素A、D,鈣及蛋白質。適當多吃一些青椒、西紅柿、莧菜、青菜、包菜、蘿卜等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蔬菜,以促進骨痂生長和傷口愈合。食療方:當歸10克,骨碎補15克,續(xù)斷10克,新鮮豬排或牛排骨250克,燉煮1小時以上,湯肉共進,連用兩周。
  3、骨折后期
  受傷6周以后,骨折部瘀腫基本吸收,已經開始有骨痂生長,此為骨折后期。治療宜補,通過補益肝腎、氣血,以促進更牢固的骨痂生成,以及舒筋活絡,使骨折部的鄰近關節(jié)能自由靈活運動,恢復往日的功能。飲食上可以解除禁忌,食譜可再配以老母雞湯、豬骨湯、羊骨湯、鹿筋湯、燉水魚等,能飲酒者可選用杜仲骨碎補酒、雞血藤酒、虎骨木瓜酒等。食療可用枸杞子10克,骨碎補15克,續(xù)斷10克,苡米50克。將骨碎補與續(xù)斷先煎去渣,再入余2味煮粥進食。每日1次,7天為1療程。每1療程間隔3-5天,可用3-4個療程。
  四、中醫(yī)治療難點分析及解決措施
  1、整復時機:橈骨遠端骨折確診后應立即處理,以解除骨折畸形對周圍軟組織的壓迫,使血循環(huán)通暢,腫脹消退。如果受傷時間過長,骨折端的血腫很快機化,將會加重整復難度,甚至無法整復。
優(yōu)化措施:盡可能早時間內骨折復位。
  2、麻醉止痛:血腫內麻醉由于具有止痛效果差、無法使肌肉松馳和增加感染機會等不容忽視的弊端,加之骨折后腕部皮膚的免疫力將因瘀血腫脹而大大減退,如消毒不嚴格或皮膚有破損,血管內麻醉時針頭刺入將會引發(fā)感染,形成化膿性病灶或引發(fā)骨髓炎,實在得不償失。
優(yōu)化措施:骨折整復時不用麻醉或選用臂叢麻醉效果更好。
  3、手法復位:橈骨遠端骨折整復時應力爭一次整復成功。如反復整復,則會使骨折端變得圓鈍而增加不穩(wěn)定性,難以固定,同時,反復整復會增加周圍軟組織的創(chuàng)傷,增加骨折不愈合危險。
優(yōu)化措施:復位手法必須掌握“子求母”原則,將拔伸、旋轉、折頂、回旋、端提、捺正、分骨、屈伸和縱壓9種基本手法靈活運用,才能有效地糾正各種移位,但要避免骨折斷端傷及橈動脈和正中神經。
  五、常用療效評定標準
  (一)評價標準
  參照《中華人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骨傷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ZY/T001.9—94)。(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進行評定。
治愈:骨折對位滿意,有連續(xù)性骨痂形成,局部無明顯畸形,無疼痛腫脹,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復,或腕掌屈、背伸及前臂旋轉受限在15°以內。
好轉:骨折對位欠佳,局部輕度疼痛,輕度畸形,腕背伸、掌屈及前臂旋轉受限在45°以內。
未愈: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壓痛、叩擊痛存在,功能障礙。
  (二)評價方法
  一般根據(jù)治療前后X線表現(xiàn),及骨折愈合后與健側腕關節(jié)進行疼痛、畸形、活動(腕關節(jié)各個方向、前臂旋轉)、并發(fā)癥等方面進行對照評價。
  (三)評定標準
  1、Dienst腕關節(jié)功能評估標準:
優(yōu):腕關節(jié)無疼痛,活動不受限,功能無損傷影響,握力與對側相同,掌屈或背伸減少<15°;
良:腕關節(jié)偶然疼痛,劇烈活動受限感,功能及握力接近正常,掌屈或背伸減少15°~30°;
可:腕關節(jié)經常疼痛,工作時活動輕度受限,功能及握力減弱,掌屈或背伸減少30°~50°;
差:腕關節(jié)持續(xù)疼痛,工作能力減弱,正常勞動受限,功能及握力明顯減弱,掌屈或背伸減少>50°。
    2、Gartland和Werley評分標準
  殘余畸形(0-3分)
尺骨莖突突出                                              1
掌傾畸形                                                  2
橈偏畸形                                                  2或3
  主觀評價(0-6分)
優(yōu):無疼痛、殘疾、或運動受限                              0
良:偶爾疼痛,運動輕微受限,無殘疾                        2
可:偶爾疼痛,運動有些受限,感到腕關節(jié)無力,如果注意,并無特殊不便,活動輕微受限                                                  4
差:疼痛,活動受限,殘疾,活動明顯受限                    6
客觀評價(0-5分)
背伸缺陷(<45°)                                        5
尺偏缺陷(<15°)                                        3
旋后缺陷(<50°)                                        2
掌屈缺陷(<30°)                                        1
橈偏缺陷(<15°)                                        1
環(huán)形運動缺陷                                              1
下尺橈關節(jié)疼痛                                            1
握力是對側的60%或以下                                     1
旋前缺陷                                                   2
并發(fā)癥(0-5分)
關節(jié)炎改變
      輕微                                                     1
      輕微,伴有疼痛                                           3
      中度                                                     2
      中度,伴有疼痛                                           4
      嚴重                                                     3
      嚴重,伴有疼痛                                           5
神經并發(fā)癥(正中神經)                                     1或3
小夾板固定導致的手指功能差                                 1或2
最終結果
優(yōu)                                                         0~2
良                                                         3~8
可                                                         9~20
差                                                         ≥21
※客觀評價依據(jù)的正常活動度為:背伸45°,掌屈30°,橈偏15°,尺偏15°,旋前與旋后各50°。
(四)質量控制標準及控制指標
1、出入院診斷符合率(=入出院診斷符合例數(shù)/該病種總例數(shù)*100%)>95%
2、抗菌藥物使用率(%)(=抗菌藥物使用例數(shù)/該病種總例數(shù)*100%)=0
3、同病種一周內再住院率(=同一病種一周內再入院例數(shù)/該病種總例數(shù)*100%)<5%
4、平均住院日(天)(=該病種住院總日數(shù)/該病種總例數(shù))≤20天
5、平均住院費用(萬元)≤0.60萬元
6、藥品費用(%)=該病種藥費合計數(shù)/該病種總例數(shù)≤50%
7、檢查費用(%)(=該病種檢查費用合計數(shù)/該病種總例數(shù))
8、治愈率=治愈例數(shù)/該病種總例數(shù)*100%
9、好轉率=好轉例數(shù)/該病種總例數(shù)*100%
10、未愈率=未愈例數(shù)/該病種總例數(shù)*100%
11、死亡率=死亡例數(shù)/該病種總例數(shù)*100%
(治愈、好轉率應大于90%)
電話:0931-8635008
郵編:730000
地址:蘭州市城關區(qū)嘉峪關西路732號

Copyright?2009 甘肅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All Rights Reserved.
蘭州市城關區(qū)嘉峪關西路732號
電話:0931-8635008 郵編:730000

甘公網(wǎng)安備 62010202000821號

×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