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是一種療效十分確切的手術,術后優(yōu)良率>90%,但只把手術成功寄托在手術技術上,而不進行術后康復訓練,則不能達到手術應有的療效。通過臨床實踐,我們制定了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的康復訓練程序。目的在于通過早期康復訓練,恢復患者肢體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方法主要有術前指導及術后訓練。
術前指導
首先應加強患肢股四頭肌的靜力性收縮練習,以及踝關節(jié)的主動運動,要求股四頭肌每次收縮保持10秒,每10次為1組,每天完成5~10組。患者坐于床上,進行患肢的直腿抬高運動及踝關節(jié)抗阻屈沖運動,次數(shù)可根據(jù)患者自身情況而定,每天重復2-3次。此外,還應教會患者如何使用拐杖行走,為術后執(zhí)杖行走作準備。
術后康復訓練
1、術后第1周此期的目的為了減輕病人的癥狀,促進傷口愈合,防止肌肉萎縮,改善關節(jié)活動范圍,提高肌力。
手術當天,維持關節(jié)功能位,用石膏托板固定膝關節(jié),并保持足高髖低位。
術后第2~7天,患肢做肌四頭肌靜力性收縮,每次保持10秒,每10次為1組,每天10組。
患者坐于床上,患肢做直腿抬高運動,不要求抬起高度,但要有10秒左右的滯空時間。
做患側踝關節(jié)的背屈運動,使該關節(jié)保持90°,并做該關節(jié)的環(huán)繞運動重復15次,每天完成2~3次。
應用持續(xù)被動運動(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機給予患肢在無痛狀態(tài)下的被動運動,起始角度為0°,終止角度為20°,在2min內完成一個來回,每天4小時,在1周內盡量達到或接近90°。
用低頻調制中頻電流作用于患肢,每天2次,電流密度不超過0.3mA/cm2,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傷口愈合。
2、術后第2周重點加強患側肢體不負重狀態(tài)下的主動運動,改善關節(jié)主動活動范圍。
使用Maitland手法第Ⅰ級,使患膝在無痛范圍內,由關節(jié)活動的起始端,小范圍有節(jié)律的來回松動關節(jié)。
患者坐于床上,以臀部為定點,患側腳下放置滑板,并以其為動點,自主完成2.2.1的內容。
進一步加強患肢直腿抬高運動,可在床上方固定一滑輪,用吊帶一端托住患側踝關節(jié),另一端由患者控制,通過助力運動完成直腿抬高運動,要求患者盡量抬高患肢并保持高度,并逐漸減少手的幫助,向主動完成這一運動過渡。
鼓勵病人下床。前半周在石膏托板作用下,在平行杠內練習站立,此時重心在健側,患側不負重觸地;后半周,重心逐漸向患側過渡,直至解除石膏托板,直立于平行杠內。
3、術后第3周繼續(xù)主動直腿抬高運動鞏固以往訓練效果,恢復患肢負重能力,加強行走步態(tài)訓練,訓練患者平衡能力,進一步改善關節(jié)活動范圍。
患者利用拐杖練習行走,當其在心理及生理上能承受時,脫離拐杖在平行杠內行走。
患者側臥位,患肢在上,伸直膝關節(jié)做外展運動,踝關節(jié)呈90°,在此基礎上做前后擺動練習。
注意事項
1、術后防止感染,要全身或局部應用抗生素。
2、每日訓練前詢問患者情況,有無局部不適,以了解運動量的大小,并注意浮髕試驗的結果,如浮髕試驗陽性則抽液減壓。
3、訓練量由小到大,循序漸進,以不引起患膝不適為宜。以上就是我們制定的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的訓練程序。患者回家后,也要按上述要求堅持訓練,并與醫(yī)生聯(lián)系,定期檢查,評定患膝功能,患者要按要求,循序漸進,有規(guī)律地訓練,就可以盡快康復,重返工作崗位。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