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吃瓜网 视频,51吃瓜网 网址|51吃瓜网 往期视频_51吃瓜网 在线限时分享

歡迎訪問甘肅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返回首頁
科室導航
您的位置: 首頁 >詳細內容
麻醉管理對遠期生存率的影響
  • 發(fā)布時間:2012-11-29
  • 點擊數(shù):
  • 【字體:
麻醉管理對遠期生存率的影響
 
摘要:本文介紹了麻醉管理對病人遠期(術后1至2年)生存率的影響及相關研究進展。
 
圍麻醉期合并癥(如:循環(huán)、呼吸、神經(jīng)、精神……) 已眾所周知,但近年來文獻報道顯示,麻醉管理還可影響病人遠期(術后1至2年或更長時間)的生存率。本文介紹了相關進展。
一、麻醉中管理
1. 麻醉方法
與全身麻醉及術后靜脈PCA相比,采用神經(jīng)阻滯(或椎管內阻滯)占優(yōu)勢的麻醉方法(全麻合并椎管阻滯和/或術后采用硬膜外鎮(zhèn)痛)是否可降低術后死亡率、改善病人預后?是臨床研究熱點,但目前尚無遠期的報道。
從術后30天死亡率來看。Yeager等報道[1],硬膜外阻滯可改善手術病人的預后,降低術后死亡率。Rodgers 的Meta分析表明[2],術后30天死亡率,椎管內麻醉組1.9%,全身麻醉組2.8%(P <0.01)。但此后Rigg 與Park的報道不支持這一結論[3,4]。Wijeysundera[5]以259,037例40歲以上、中至高度危險性的非心臟手術病人為對象,探討術中術后硬膜外阻滯或鎮(zhèn)痛是否可改善其生存率。結果:硬膜外組術后30 天死亡率1.7%,非硬膜外組為2.0%(P=0.02,95%CI 0.81-0.98),但其NNT(Number Needed to Treat)高達477,提示二者結果雖然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臨床意義不大。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神經(jīng)阻滯(硬膜外阻滯)是否可降低癌癥復發(fā)率?Exadaktylos報道[6],129名乳癌病人,全麻并硬膜外(或椎旁神經(jīng)阻滯)組(n=50)較單獨全麻加術后阿片鎮(zhèn)痛組(n=79),術后32個月內癌復發(fā)率減少25%。Biki報道[7],前列腺癌病人,全麻并硬膜外組(n=102)較全麻加阿片鎮(zhèn)痛組(n=123)術后癌復發(fā)率減少50%。其原因不明。可能與減輕疼痛,減少吸入麻醉藥、阿片類藥物的用量,阻斷機體的應激反應,保護NK細胞等免疫功能有關。動物實驗證實,嗎啡可促進腫瘤生長,其機制可能與剌激腫瘤血管增生有關,F(xiàn)raooqui報道,COX2抑制劑Celecoxib可抑制嗎啡引起的腫瘤血管生長、降低其轉移與復發(fā)。但上述報道均存在病例數(shù)較少的問題。
2. 麻醉深度
2002年ASA年會上Weldon 首次報道全身麻醉中深麻醉可降低一年生存率,這一結果在2005年正式發(fā)表[8, 9]。此后在ASA年會又有多篇報道,如: Lennmarken [10]觀察了5057例16歲以上非心臟手術病人累計深麻醉時間(CDHT cumulative deep hypnotic time, BIS<45時間) 與術后一年后死亡率的關系。結果:一年死亡率危險因素包括:男性、BMI低、ASA-PS高、合并癥、CDHT。其中,CDHT越長,一年死亡率越高(HR 1.0640, P< 0.0001)。術后一年死亡的病人CDHT為97±77min,生存組為79±59min[11]。 他進而觀察了二年死亡率[12],發(fā)現(xiàn)CDHT是預測術后二年死亡率的重要危險因子(HR 1.220,P< 0.0005)。Monk[13]檢索了4537個醫(yī)療機構,探討B(tài)IS使用率與術后死亡率的關系。結果:不用BIS監(jiān)測者,出院一年死亡率9.3%,使用率>75%者死亡率8.7%(P<0.001)。
但正式發(fā)表的論文僅二篇。Weldon報道[9]了1064例全麻下非心臟手術病人。 結果:一年總死亡率 5.5%,≥65歲以上者(n=243)一年死亡率為10.3%。多因素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三個變量是重要的獨立預測因素:術前合并癥(尤其是有三個合并癥)(relative risk=16.116,P<0.0001);CDHT (relative risk=1.224 /h,P=0.0121);術中低血壓(收縮壓低于80mmHg)(relative risk=1.036/min;P=0.0125)。結論:術后一年死亡率主要與術前合并癥有關,CDHT與術中低血壓同樣是增加死亡率的獨立預測因素。
但對Weldon的研究有不同的意見,主要有:CDHT的概念是否妥當?從倫理學上講,不看BIS麻醉管理是否恰當?病例數(shù)不夠,因手術需要而加深麻醉,BIS不能成為獨立因子,病例選擇除外了認識功能低下者及可能引起認知功能低下的手術,一位作者是Aspect公司員工等等。
Lindholm采用多因素回歸分析[14],探討了4087例病人術后二年死亡率、死亡原因的預測因子。他采用的方法是,先將術前合并的惡性疾病排除在協(xié)變量之外,然后再包括這些因素進行分析。結果:術前合并惡性疾病不是協(xié)變量時,CDHT是1年(HR= 1.13)和2年(HR=1.18)死亡率的獨立危險因素。術后一年死亡的病人,其術中CDHT較存活者長24%。術前合并惡性疾病(大手術或預后不良)者,術后死亡率與CDHT顯著相關。二年死亡率的最強預測因素是ASA-PS IV級(HR 19.3) ,年齡>80 歲(HR 2.93 ),合并惡性疾病(HR 9.30)。但將惡性疾病作為協(xié)變量重復進行多因素分析時,1年死亡率、2年死亡率和CDHT之間的相關性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其結論是:CDHT與術后死亡率有一定的關系,但與ASA-PS、術前合并的惡性疾病、年齡等因素相比,其作用較微弱。
麻醉深度可影響遠期死亡率的原因尚不清楚,有作者認為可能與大量麻醉藥品的應用及影響免疫功能有關。但我們的觀察結果發(fā)現(xiàn)[15],深麻醉可抑制了中性粒細胞功能PMN功能、減輕機體炎癥反應強度,其臨床意義尚需進一步研究。
3. 術中低血壓(IOH)
前述Weldon的報道[9]提示IOH(SBP﹤80mmHg)是預測一年后死亡率的獨立危險因素(relative risk=1.036/min;P=0.0125)。有研究報道認為腦血管的自主調節(jié)血壓下限MAP為73- 88mmHg,遠高于MAP 50mmHg,在CPB手術中應維持適當高的血壓[16]。但IOH的定義及允許持續(xù)時間是多少?目前尚不清楚。應因人而異。近年亦有文獻不支持IOH與一年死亡率相關的結論,但老年人長時間IOH時,死亡率增加[17]。
4. 血糖管理
 有爭議。2001年Van den Berghe報道“強化胰島素療法”進行嚴格的血糖管理可改善危重病人的預后,圍術期嚴格血糖管理均顯著改善手術病人近期與遠期(二年)預后[18]。但近年來研究認為,沒必要采用Van den Berghe的 IIT(血糖控制目標 80~110 mg/dl)。NICE-SUGAR認為,IIT并不能降低危重病人死亡率。美國醫(yī)師學會及糖尿病學會推薦危重病人血糖控制目標是:140~180mg/dl。
二、圍術期藥物
1. 七氟醚預處理(preconditioning)
Garcia 報道[19],CABG病人,分為預處理組(S組,n=37)與對照組(C組,n=35)。S組在麻醉誘導前吸入4%七氟醚10min,麻醉維持用丙泊酚加阿片類與肌松藥,觀察術后12個月心臟合并癥發(fā)生率。結果:心臟總合并癥發(fā)生率S組顯著低于C組(3% vs 17%, P=0.038)。
2. β受體阻滯劑
既往研究報道提示,心臟病人圍術期應用β受體阻滯劑可減少其心血管合并癥發(fā)生率,從而改善其預后。Mangano報道[20],192例圍術期應用阿替洛爾心臟手術病人,術后二年死亡9例(與心血管有關的死亡4例),而對照組死亡21例(與心血管有關的死亡12例)。 Poldermans報道[21],術前給予bisoprolol可顯著降低缺血性心臟病人術后11-30個月死亡率與心梗發(fā)生率。 Feringa [22]對272例血管手術病人追蹤觀察了平均2.6年,結果:β受體阻滯劑用量每增加10%,心肌缺血發(fā)生率下降(HR0.62),遠期死亡率下降(HR0.86 );心率每增加10bpm,心肌缺血發(fā)生率增加(HR2.49),遠期死亡率升高(HR1.42)。 但Yang H等[23]在496例腹主動脈病人中發(fā)現(xiàn),圍術期應用β受體阻滯劑對其近期與遠期預后均無影響。
 圍術期應用β受體阻滯劑的有效性與安全性近年來有爭議。Devereaux 報道[24]了一項多中心臨床試驗結果(POISE trial),8351例非心臟手術合并動脈硬化或有此危險性的45歲以上病人,隨機分成美托洛爾緩釋劑組(M組)與安慰劑組,M組用藥時間為術前2-4h至術后30 天。結果:與安慰劑組相比,M組能顯著降低心臟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或非致命性心跳驟停發(fā)生率,但M組死亡率與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生率顯著升高。其中,低血壓是引起卒中的重要因素。 Poldermans認為[25],作為預防性用藥,非心臟手術用大劑量可升高死亡率與卒中發(fā)生率,但小劑量開始用藥似乎不增加卒中發(fā)生率。術中嚴格的血流動力學管理極為重要。
3. α2受體激動劑
Wijeysundera報道[26]圍術期應用α2受體激動劑可降低術后30天內死亡率及心肌缺血發(fā)生率。
對遠期生存率的影響。Wallace報道[27] ,非心臟手術的合并冠脈疾病或高危病人190例,分為可樂定組與對照組,可樂定組于手術前夜開始服用可樂定,連續(xù)四天。結果:圍術期心肌缺血發(fā)生率,可樂定組14%,對照組31%(P=0.01);二年后死亡率可樂定組15%,對照組29%(P=0.035)。
其原因不明。可能與交感神經(jīng)抑制、阻斷應激反應有關。 Wallace認為[28],圍術期的一次急性心肌缺血發(fā)作,足以增加二年死亡率,而可樂定可防止這一急性發(fā)作。
右旋美托咪啶與可樂定有相似的藥理作用,但它是否可提高遠期生存率?尚不清楚。
4. 他汀類:除降血脂外,還有抗炎、抗氧化、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血管細胞內皮功能的作用,近年在圍術期應用受到重視[29]。Liakopoulos報道[30],術前口服他汀類可減少心臟手術后房顫、腦梗塞及死亡率。而圍術期停藥,可增加合并癥發(fā)生率。Le Manach報道了三組病人[31]:術前不服他汀類組(A組),術后早期(術后第一天)開始服用組(B組)、術后延遲(術后第四天)服用組(C組)。結果:與A組相比,B組心臟合并癥發(fā)生率下降62%,但C組相反增加2.1倍。
對遠期生存率的影響。 Kertai報道[32],腹主動脈手術后存活超過30天以上的519名病人,追蹤觀察了其中510名2.7-7.3年。分成二組:S組(154例)從術前開始服用他汀類,術后繼續(xù)服用;C組(356例),其中10%病人術后服他汀類。結果:總死亡205例中,S組27例(18%),C組178例(50%);其中,心血管死亡140例,S組17例(11%),C組122例(34%)。S組總死亡HR=0.4,心血管死亡HR=0.3。 Ward報道[33]下肢血管手術病人,分為二組,S組(72例)術前服用他汀類;C組(374例)不服用。結果:術后30 天內心血管合并癥為6.9% vs 20.1%。追蹤觀察平均5.5年,S組死亡率顯著低于C組(P<0.004)。
三、術后管理:術后合并癥可影響遠期生存率, Khuri SF報道[34]術后30天內有肺炎、深部感染、心梗等合并癥的病人,術后1年、5年死亡率分別為28.1%、57.6%,而對照組分別為6.9%、39.5%。
結論:麻醉對機體的影響已遠遠地超出了人們的傳統(tǒng)認識,它機體的影響可能是久遠的。不僅對遠期生存率,近年來大量研究提示全身麻醉藥還可引起新生兒未成熟腦細胞凋亡,造成永久性神經(jīng)功能障礙[35-37]。這些是偶然現(xiàn)象?還是必然結果?我們目前對此還知之甚少。在加強相關研究的同時,作為臨床醫(yī)生,我們唯一所能做是:對麻醉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做好精細化管理。
 
 
參考文獻
 
1.    Yeager MP, et al. Anesthesiology 1987; 66:729
2.    Rodgers A. Br Med J 2000; 321:1493
3.    Rigg JR, et al. Lancet 2002; 359: 1276
4.    Park,et al.Ann Surg,2001;234:560.
5.    Wijeysundera DN. Lancet, 2008; 37:562
6.    Exadaktylos AS,et al. Anesthesiology 2006;105:660
7.    Biki B,et al. Anesthesiology 2008;109:180
8.    Weldon C, et al. Anesthesiology 2002;97:A1097
9.    Monk T, Weldon C, et al. Anesth Analg,2005;100:4
10.             Lennmarken C. Anesthesiology, 2003; 99: A303
11.             Greenwold S, Lennmarken C. Anesthesiology 2004;101: A383
12.             Greenwold S, Lennmarken C. Anesthesiology 2004;101:A384
13.             Monk T, Weldon BC, et al. Anesthesiology 2003;99: A1361
14.             Lindholm ML. Anesth Analg 2009;108:508
15.             萬帆,鄭利民,等. 罕少疾病雜志 2009;16:37
16.              Murphy GS, et al. Anesth Analg 2009;108(5):1394
17.             Bijker JB, et al. Anesthesiology 2009;111:1217
18.             張錦枝,吳新海,鄭利民.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 2008;6:235
19.             Garcia C ,et al. J Br Anaesth 2005;94: 159
20.             Mangano DT ,et al. N Engl J Med 1996;335:1714
21.             Poldermans D, et al . Eur Heart J 2001;22:1353
22.             Feringa HHH ,et al.Circulation 2006;114(Suppl 1):344
23.             Yang H,et al.Am Heart J 2006;152: 983-90
24.             Devereaux PJ,et al. Lancet 2008;371:1983
25.             Poldermans D,et al.Anesthesiology 2009;111:940
26.             Wijeysundera DN,et al. Am J Med 2003; 114: 742
27.             Wallace AW,et al. Anesthesiology,2004;101: 284
28.             Wallace AW,et al.Curr   Opin Anaesthesiol 2006;19:411
29.             Le Manach Y, et al. Anesthesiology 2008;108:1141
30.             Liakopoulos,et al. Eur Heart J 2008; 29:1548
31.             Le Manach Y, et al. Anesth Analg 2007;104:1326
32.             Kertai MD,et al. Am J Med 2004;116:96
33.             Ward RP, et al .International J Cardiology 2005;104:264
34.             Khuri SF. Ann Surg 2005;242:326
35.             Fredriksson,et al.Anesthesiology 2007;107:427
36.             Koch SC ,et al. Anesthesiology 2008;108:122
37.             Rizzi S,et al. Brain Pathol 2008;18:198
電話:0931-8635008
郵編:730000
地址:蘭州市城關區(qū)嘉峪關西路732號

Copyright?2009 甘肅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All Rights Reserved.
蘭州市城關區(qū)嘉峪關西路732號
電話:0931-8635008 郵編:730000

甘公網(wǎng)安備 62010202000821號

×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