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吃瓜网 视频,51吃瓜网 网址|51吃瓜网 往期视频_51吃瓜网 在线限时分享

歡迎訪問甘肅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護理園地
您的位置: 首頁 >詳細內容
臨床護理質量控制標準

分級護理質量控制標準

 
    (一)特級護理                  
    分級標準:病情危重,隨時需要進行搶救的患者。
    護理質量控制標準:
    1、嚴密觀察病情,及時準確記錄病情變化(根據病情記錄危重患者護理記錄單,內容、時間遵醫(yī)囑或病情變化隨時記錄,記錄時間最長不超過4小時)。
    2、滿足患者基本生活需要(個人清潔、床單位清潔、飲食、大小便)。
    3、24小時有專業(yè)護士負責。治療、護理措施及時、準確。
    4、搶救藥品、設施準備到位。
    (二)一級護理
    分級標準:
    1)一級護理-I類:病情危重。
    2)一級護理-Ⅱ類:生活不能自理。
    3)一級護理-Ⅲ類:自己能活動,但病情不容許活動。
    護理質量控制標準:
    1)一級護理-I類:嚴密觀察病情,及時準確記錄病情變化(根據病情可記錄危重患者護理記錄或一般患者護理記錄單,內容、時間遵醫(yī)囑或病情變化隨時記錄)
    2)一級護理-Ⅱ類:①滿足患者基本生活需要(個人清潔、床單位清潔、飲食、大小便);②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凡屬護理職權范圍之內,要協(xié)助患者解決,護理職權范圍之外。要向有關部門反映。
    3)一級護理-Ⅲ類:①根據病情觀察記錄(具體內容、時間嚴格執(zhí)行護理記錄書寫規(guī)范要求);②滿足患者基本生活需要(個人清潔、床單位清潔、飲食、大小便)③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凡屬護理職權范圍之內,要協(xié)助患者解決,護理職權范圍之外,要向有關部門反映。
    (三)二級護理
    分級標準:病情恢復期,可自由活動或部分生活能自理。
    護理質量控制標準:①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②根據疾病需要,按時完成健康指導。
    (四)一級、二級護理患者基本生活需要標準
     1、個人清潔:①頭發(fā)清潔,梳理整齊;②面部清潔;③口腔清潔,無異味;④皮膚清潔,無血跡等;⑤會陰清潔,每日會陰擦洗1-2次;⑥手足清潔,指(趾)甲長短適宜,甲下無污垢;⑦新患者應24小時內完成衛(wèi)生處理。
    2、床單位清潔:①床單、被套、枕套清潔;②床旁、桌面、桌內清整齊;③小桌內用物及食物分開放置;④患者出院后,床單立即更換,床旁清潔。
    3、飲食:①協(xié)助患者進餐(早、中、晚);②根據患者需要協(xié)助飲水、進食水果。
    4、排泄:根據患者需要及時給予便器,用后及時取走。留置導尿患者定時夾放尿管。
    (五)特、一級護理達標的基本保證措施
    1、個人清潔
    1)頭發(fā):每周洗頭I次,每日梳理。
    2)面部:每日洗臉2次,剃胡須,每周2次。
    3)口腔:每日口腔護理2次。
    4)皮膚:夏季每日擦澡。每1-2小時翻身1次,每日消毒各種管道周圍皮膚。
    5)會陰:每日會陰沖洗1-2次。
    6)手足:餐前15分鐘洗手,每日洗腳1次,剪指(趾)甲,每周1次。
2、床單位清潔:床單、被套、枕套隨臟隨換,每周最少更換l次;每日濕掃床1次;床旁桌面每日用消毒液擦拭l次,隨時整理桌面;床旁桌內物品每周整理l次。
    3、飲食:根據醫(yī)囑或病情,每日喂水、喂水果2次。三餐喂飯。
    4、休息、睡眠:每日午睡及晚睡前護士協(xié)助熄燈,拉窗簾。出入病房動作要輕。
    5、排泄:使用的便器在床邊放置不能超過5分鐘,3天無大便者,給予開塞路或遵醫(yī)囑給予緩瀉劑。
    (六)一級、二級護理患者健康指導內容
    1、入院宣教內容
    1)探視制度,陪住制度,作息制度。
    2)醫(yī)院環(huán)境,病區(qū)環(huán)境。
    3)科主任、護士長、主管醫(yī)生、責任護士姓名。
    4)查房、治療時間。
    5)物品保管注意事項,防火,防盜安全知識。
    2、疾病宣教內容
    1)患者所患疾病的名稱,主要治療方法。
    2)目前所用藥物的名稱和主要藥理作用。               
    3)介紹該疾病對飲食有無特殊要求,如有特殊要求,應介紹怎樣合理膳食。
    3、檢查前宣教內容
    1)介紹檢查的項目名稱和目的。
    2)介紹檢查前的準備內容。
    4、檢查后宣教內容
    1)介紹檢查后須觀察的內容及意義。
    2介紹檢查后注意事項(飲食,活動,臥床等)。
    5、手術前宣教內容
    1)介紹手術名稱。
    2)介紹術前準備的內容和目的。
    3)介紹術前備皮的目的,術前用藥的目的。
    4)介紹術前配血和藥物過敏試驗的目的、意義。
    5)指導訓練床上排大小便,介紹訓練目的。
    6)ICU,手術室按照自己的宣教內容。
    6、手術后宣教內容
    1)臥位的意義。
    2)各種管道的作用。
    3)拆線時間。
    7、正常分娩后宣教內容
    1)按照專科內容進行每日宣教。
    2)介紹產褥期產婦的正常保健內容。
    3)指導母乳喂養(yǎng),介紹新生兒護理知識。
    8、出院指導內容
    1)出院后的注意事項:包括服藥方法、飲食、活動、休息等方面。
    2)出院后應注意觀察的內容。
    3)術后復查時間。
    4)出院后的護理方法與技巧:①對帶有胃管、尿管等患者出院時,向家屬介紹注意事項并能演示操作方法;②向臥床患者的家屬演示翻身、皮膚護理、取放便器的方法。
    (七)分級護理質量管理控制標準
    l、病房護士長掌握特、一級護理總人數,以及一級護理I類、Ⅱ類、Ⅲ類的人數,掌握患者姓名、床號,危重患者的病情及主要護理問題。
    2、責任護士掌握所管患者總數,特、一級護理患者的床號、姓名、患者病情,當日護理問題、特殊檢查及治療等。
    3、責任護士每日按特、一級護理患者的不同護理內容,做好計劃,給予實施,同時記錄。
    4、護士長每日檢查責任護士的護理計劃及實施情況。
    (八)護理過程控制標準
    責任護士對所管患者的各項護理有統(tǒng)籌安排計劃,各項護理內容記錄在護理記錄單上,護士長每日對責任護士的工作進行評價及評價患者護理質量。
 
 
靜脈輸液質量控制標準
 
   (一)質量控制范圍                     
    1、核對上一班準備的液體及藥物。所用輸液劑量準確,執(zhí)行時間準確,濃度準確。
    2、配制液體時符合配伍禁忌,凡加過藥物的液體標記清楚輸液卡上記錄床號、姓名、藥名、劑量、時間。更換液體后要簽名,打勾,標明更換時間。
    3、操作從始至終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原則。
    4、患者輸液過程中滿足患者的基本生活需要(進食、飲水及大小便)。
    (二)靜脈輸液過程控制
    1、“三查七對”,詢問患者是否排便并協(xié)助。
    2、合理選擇血管:保護靜脈,盡可能使用非慣用手。
    3、靜脈穿刺一針見血,穿刺不成功,護士主動道“對不起。”
    4、輸液成功后,護士根據病情及藥物性質調節(jié)滴速。
    5、為患者擺好體位,使患者舒適,穿刺部位易于固定,全過程符合無菌操作原則。
    6、為患者擺好呼叫器,放在手能觸及的地方。
    7、對輸液患者每30分鐘巡視一次。巡視內容:液體量、穿刺部位、患者有無不適、有無生活需要。輸甘露醇后20分鐘左右,護士主動詢問患者是否需要便器。
    8、護士能主動換掖及時拔除,主動詢問患者是否需要便器。
    9、患者知道按壓針眼的方法。
    10、按要求整理用物,分類放置廢棄物。
    11、患者如不滿意,靜脈輸液護士要負責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
    12、護士長征求患者對靜脈穿刺及輸液過程是否滿意。
    (三)靜脈輸液效果質量控制標準
    1、嚴格執(zhí)行查對制度及無菌技術操作原則,操作順利。
    2、與患者溝通有效,患者配合操作并滿意。
    3、靜脈點滴通暢,患者無不良反應。
    4、執(zhí)行醫(yī)囑正確,符合治療要求。
    5、根據病情、用藥原則、藥物的性質及配伍禁忌,合理安排輸液順序。
    6、長期輸液者,應注意保護和合理使用靜脈,一般從遠端小靜脈開始。
    7、防空氣進入血管形成空氣栓塞,及時更換輸液瓶,輸液完畢及時拔針。
    8、加強巡視,及時觀察患者的反應及排除輸液故障。
    (四)關于靜脈輸液的相關規(guī)定
    1、輸液前必須洗手、戴口罩。
    2、準備輸液操作前,一定要根據輸液卡及床頭牌核對患者的姓名,床號及藥品名稱、濃度、劑量、給藥時間、用法。
    3、檢查輸液瓶口有無松動,藥瓶、安瓿玻璃有無裂縫,藥品有無過期。
    4、配置藥品嚴格遵照醫(yī)囑及藥物配伍禁忌,根據用藥時間現用現配。
    5、配藥時認真查對輸液卡,包括患者的姓名、床號、藥品名稱、劑量、時間、用法、濃度、配置后簽字。
    6、輸液卡一式兩份,每配一組液體后,應在治療室輸液卡上劃“√”,切不可將所有藥品都配完后再填寫。
    7、更換液體時先進行查對,再在病房輸液卡相應的位置上,用紅色的筆畫“√”,并簽名。
    8、各班交接班時,一定要根據輸液卡交接液體情況,凡輸液卡未畫“√”的藥品,一律視為藥未給。
    9、輸液期間,必須經常巡視,不可依靠家屬觀察液體輸人的情況,靜脈輸液外滲不得超過直徑5cm。保持靜脈通道的通暢,出現任何問題及時解決。                    
    10、每日16時后,方可擺放下一日的液體,不得在16小時前將輸液卡撤掉。
 
 
 
藥物過敏試驗質量控制標準
 
    1、詢問是否有該藥物過敏史,有過敏史者禁忌做該藥物的過敏試驗。
    2、皮內試驗藥物必須為原藥物,不能用同類藥物代替。
    3、皮內注射劑量要準確,嚴格執(zhí)行規(guī)范標準。
    4、試驗結果判斷有疑問,應兩人核對后方可確認,過敏試驗陽性禁用。
    5、該藥試驗結果陽性患者,在醫(yī)囑單、病歷夾、護理記錄單上用紅筆注明過敏,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屬。
    6、停用此藥24小時以上,應重新做過敏試驗,方可再次用藥。
    7、抗生素類藥物應現用現配,嚴格執(zhí)行查對制度,治療盤內備有腎上腺素。
    8、試驗陰性者,第一次注射后要嚴密觀察20-30分鐘,有無過敏反應,以防發(fā)生遲發(fā)過敏反應。
 
測量生命體征質量控制標準
 
   (一)測量生命體征標準
    l、新入院患者每日測量生命體征3-4次,連續(xù)測3天。
    2、住院患者自入院之日起3天后,常規(guī)每天測量生命體征1次,同時記錄每日大便次數。
    3、體溫發(fā)熱者(37.5°C以上包括37.5°C)每日測量生命體征4次,連續(xù)測3天。
    4、手術后患者每日測量生命體征3-4次,連續(xù)測3天。
    5、手術或檢查患者,每日晨測量生命體征。
    (二)測量生命體征的時間
    1、每日測量l次,測量時間為12時或16時。
    2、每日測量4次,測量時間為7時、12時、16時、20時。
    )測量生命體征過程控制標準
    l、測量生命體征前清點體溫表數量,用于凈紗布將體溫計表面的浸泡液擦干,檢查有無破損,將體溫表甩至35°C以下。收回體溫表放入到0.1%新潔爾滅中浸泡并清點數量。
    2、每天體溫單第1頁要寫日期。
    3、確保測量生命體征的準確度,根據患者每天需測量生命體征的次數及所規(guī)定的時間進行測量(提前不能超過半小時)。
    4、體溫采用腋下表測量,每次測量時間不少于5分鐘。
    5、每次測量體溫的同時測脈搏,呼吸,12或16時測量體溫時,記錄24小時大便次數。
    6、數脈搏,呼吸時最少數半分鐘,心率不齊者數1分鐘。
    7、對體溫異常者,要及時給予處置,并記錄在護理記錄單上,處置后半小時到1小時,再次測量,觀察處置效果,并對下一班進行交班。
    8、按要求將所測生命體征繪制在體溫記錄單上。
    ()測量生命體征管理質量控制標準
    1、體溫單每天有日期。                                    
    2、生命體征數據記錄清楚。
    3、按規(guī)定時間為患者測量體溫。按時準確將所測生命體征繪制在體溫記錄單上。
    4、體溫單應保存1個月。
    5、測量生命體征時護士必須配帶有秒針的計時表。
    6、對異常體溫及3天無大便者及時給予處置。
    7、護士長確認護士為患者所測體溫、脈搏、呼吸及大便是否準確。
    8、護士要對異常體溫及無大便者的處置效果進行觀察,如效果不佳,及時通知醫(yī)生或采取其他措施,并對下一班進行交班。
 
發(fā)熱患者護理質量控制標準
 
    1、患者體溫超過38.5°C時,護士應及時通知醫(yī)生。
    2、按醫(yī)囑為患者施行藥物降溫或物理降溫后30-60分鐘后,應再測一次患者的體溫、脈搏、呼吸。
    3、物理降溫過程中,冰袋或冰水袋需用治療巾包裹,根據患者高熱程度及性質,放于適當位置(如放于腋下、腹股溝等處或頭枕冰袋等)。
    4、物理降溫過程中,護士應勤巡視,觀察,保持冰袋或冷水袋的水冷程度,視情況每1-2小時更換冰袋/冷水袋l次,并在護理記錄單上記錄更換冰袋的個數及更換時間。
    5、酒精擦浴或溫水擦浴需由護士完成,不得交給家屬,護士應按規(guī)定濃度配制酒精溶液。
                    
便秘患者護理質量控制標準
    
l、凡患者連續(xù)3天無大便時,護士需及時報告醫(yī)生。
    2、除禁食、手術等特殊原因,連續(xù)3天無大便的患者,護士應及時給予處理(遵醫(yī)囑使用潤腸劑、緩瀉劑、灌腸等)。
    3、護士負責各種通便措施的實施到位。
4、采取通便措施24小時內,護士應觀察患者的反應,記錄患者大便次數及反饋效果,無效時應立即請示醫(yī)生,采取進一步措施。
5、每日一次的體溫測量時,詢問患者24小時的大便次數,并記錄在體溫單的相應欄目內。
 
出入量記錄質量控制標準
 
1、患者出人量需由護士負責認真記錄,不得交給家屬完成。
2、為準確記錄出入量,病房要備齊量桶、量杯、各種食物的水分含量表、出人量記錄單等。
3、患者入量包括飲水量、給藥、輸液量、輸血量及食物中所含水分;患者出量包括尿量、引出液、出血量、痰液、嘔吐量、大便中所含水分。
    4、出人量每12小時小結1次,每24小時總結1次,記錄方法同護理文件書寫要求。
 
各種標本留取質量控制標準
 
    (一)標本留取過程控制
    1)一般住院患者血液標本,在醫(yī)囑的第二天早晨抽取,急癥患者血液標本隨時抽取。
    2)尿標本,在醫(yī)囑的第二天早晨留取,尿杯前一天放在患者床旁;
向患者講述留取尿常規(guī)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3)便標本在醫(yī)囑開出后3天之內留取,大便盆放在患者床旁向,向患者講述留取便常規(guī)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4)痰標本在醫(yī)囑開出后3天之內留取,標本盒放在患者床旁,向患者講述留取痰標本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5)凡屬特殊化驗的標本留取,遵照教科書(化驗室)標本留取的方法。
    (二)標本留取質量控制
    1)發(fā)現血液標本溶血或凝血等,影響化驗結果,要立即重新采集血標本。
    2血、尿、便、痰標本按時留取,如果沒有按時留取,當班護士在登記本上說明原因,做好交班。
    3)病房護士長每天進行檢查,對沒有留取的標本進行原因調查將調查結果和處理結果記錄在化驗登記本上。
 
護理記錄書寫質量控制標準
 
    1、各楣欄項目填寫齊全、正確,頁數連續(xù)。
    2、病情記錄要連貫,使用醫(yī)學術語,敘述準確恰當,反映病情的動態(tài)變化,記錄時間填寫準確。
    3、各種治療用藥記錄清楚,寫清中文藥名或外文全稱及濃度、劑量、用法,注明使用時間。
    4、記錄內容字跡清楚,無錯別字。
    5、各項生命體征的測量數值應隨測隨記,并準確記錄測量時間。
    6、記錄用筆符合要求。
    7、護士長定期檢查。
    8、出人量記錄符合“出人量記錄質量控制標準”。
 
服藥到口質量控制標準
 
    1、發(fā)藥時應注意力集中,嚴格執(zhí)行“三查七對”。
    2、所有口服藥需嚴格按照醫(yī)囑時間給藥(特別是飯前、飯后等特殊時間服用的藥物)。
    3、特殊時間服用的藥物應與其他藥物分開擺放,注明服用時間。
 4、劑量要準確,以滴為單位時,必須用滴管量給;以ml為單位,必須用量杯測量。
5、患者外出檢查時,口服藥應由護士保存,不得擺放于患者床旁。
    6、因手術、檢查等特殊原因未能按時服藥時:
    1)延時時間在2小時之內,護士應在患者回病室后及時讓患者補服,當日其他藥物服用時間向后順延。
    2)延時時間超過2小時,對未服的特殊藥物(如激素等)或Q.d的藥物,須在當日補服;其他不能補服的藥物,護士要及時收回或用口服藥袋裝好,注明藥名、劑量、服用方法,交給患者。
    3)發(fā)藥時,對臥床及生活不能自理患者,護士需協(xié)助患者按時服藥。
    4)隨時觀察服藥效果和不良反應。
    5)如病情需要或系嬰幼兒,可將藥片磨碎后送服。
 
急救物品質量管理控制標準
 
(一)急救藥品
1、標簽醒目,無過期藥品。
2、藥品數量與固定基數相符。
3、藥品原包裝,分類放置。
4、有專人負責并定期檢查、清點、簽名。
5、護士長每周檢查并簽字。
6、護士掌握急救藥品的主要作用,常用劑量和禁忌證。
7、護士掌握各種急救藥物的放置位置。
(二)急救物品及搶救設施
1、各種一次性無菌物品無過期。
2、固定基數與物相符,無多余物品,放置合理,使用方便。
3、各種急救物品清潔,性能良好,處于備用狀態(tài)。
4、各種急救物品分類擺放整齊,有固定位置。
5、護士掌握各種搶救用物的用途,并會操作。
6、護士掌握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的搶救配合。
7、有專人負責清點及簽名。
8、護士長每周檢查并簽字。
    (三)搶救儀器及搶救設施
1、各種搶救儀器及搶救設施清潔,性能良好,備用狀態(tài)。
2、各種搶救儀器有定期保養(yǎng)和維修記。
3、各種搶救儀器及搶救設施有固定位置擺置。
4、護士熟練掌握各種儀器的性能并會操作。
5、護士能及時辨別并排除報警原因。
6、護士長每周檢查并簽字。
 
靜脈留置針質量控制標準
 
    (一)操作前與操作中的質量控制標準
    l、仔細檢查各種用物是否在有效期,包裝是否完整、質量是否符合要求。
    2、做好護患溝通,滿足患者合理需求,排空大小便。患者主動配合并滿意
    3、能根據血管情況及病情,進擇合適套管針的型號。
    4、嚴格執(zhí)行查對制度和無菌技術操作。
    5、操作熟練,穿刺一次成功,輸液通暢,局部無疼痛、腫脹。未污染床單位。
    6、留置針固定穩(wěn)妥,采用無菌透明膜貼,注明穿刺時間,不影響
患者活動。
    7、向患者交待留置針應注意的問題及脫落時處理的簡單方法。
    (二)操作后質量控制標準
    l、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及局部情況,每次輸液前后,均應檢查穿刺部位及靜脈走行方向有無紅腫,有無疼痛及不適。如有異常,及時處理,必要時更換肢體另行穿刺。
    2、對使用留置管針的肢體應妥善固定,盡量減少肢體的活動,避免被水沾濕。能下地活動的患者避免留置下肢,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導管。
    3、每次輸液前先抽回血,再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導管。對沖洗有阻力,應考慮導管有堵塞,不能用注射器使勁推注,應拔出,另行穿刺,以免將血栓推進血管,造成栓塞。
4、外周靜脈套管針每3天更換留置部位。
5、當發(fā)現敷料破損、脫落時,應及時更換,保證透明敷料的屏障和固定作用。更換透明敷料時,要防止靜脈套管針的滑脫。
6、當發(fā)現使用部位出現感染癥狀時,應立即拔除留置針,對局部進行必要的處理。必要時剪去留置血管內的套管部分送培養(yǎng)。                            
7.患者自理與合作程度及對穿刺套管針的認識。
 
預防壓瘡護理質量控制標準
 
1、護士了解患者病情是否允許翻身或搬動,了解患者肢體活動能力及合作能力及翻身或移動患者時應注意的問題。
2、每日評估患者的皮膚狀況,發(fā)現有受壓發(fā)紅等異常情況,能及時處理。
3、皮膚的清潔度,患者及家屬了解壓瘡知識,掌握預防知識,能主動配合。
4、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調節(jié)室溫在24℃-25℃,拉上窗簾或使用屏風遮擋。
5、預防壓瘡護理操作或協(xié)助翻身時,動作熟練,輕柔,不過多暴露患者,避免著涼。床單位平整、干燥、無碎屑。
6、護士操作省時省力,解釋到位,護患配合良好。
7、患者病情穩(wěn)定,全身狀況較好。皮膚清潔,感覺舒適,無發(fā)紅情況。
 
 
口腔護理質量控制標準
 
    1、觀察口腔黏膜和舌苔變化及特殊的口腔氣味,提供病情的動態(tài)信息。
    2、動作輕柔,避免損傷口腔黏膜及牙齦,擦洗舌面及軟腭勿過深,以防惡心。牙縫牙面應縱向擦洗。
    3、棉球不能過濕,以免漱口液吸人呼吸道。
    4、昏迷及5歲以下兒童患者禁漱口,需用開口器時,應從臼齒處放人,牙關緊閉者不可用暴力使其張口。(開口器、拉舌鉗等均應用紗布纏繞。)
    5、正確選擇漱口液,正確處理口腔疾患。口唇干裂者,可涂潤唇劑。
    6、有活動假牙應清洗后給患者帶上或浸于清水中備用,不可浸泡在乙醇或熱水中。
    7、操作前后要清點棉球數,防止棉球遺留在患者口腔內。
   8、操作后患者口腔清潔、濕潤,無口臭,食欲增強,感覺舒適,無口腔感染及其他并發(fā)癥。
    9、患者及家屬了解口腔衛(wèi)生方面的知識,并主動配合。
    10、傳染患者用物須按隔離種類及消毒隔離原則處理。
 
昏迷患者護理質量控制標準
 
    1、患者體位、基礎護理符合要求。有肢體功能障礙者,將肢體放置在功能位,護士及家屬知道基礎功能鍛煉方法。
   2、密切觀察生命體征,意識狀態(tài),瞳孔大小及對光反射,角膜反射,準確記錄出入液量。
    3、保持呼吸道通暢,口、鼻無分泌物、嘔吐物,頭偏向一側,無窒息。
    4、氧氣通暢,氧流量符合患者需要,且記錄完整符合要求。
    5、靜脈通道通暢,及時、準確執(zhí)行各項治療。
    6、床單元清潔、整齊,平整,無血跡、尿跡。
    7、皮膚完整,無壓瘡。
    8、口腔清潔,無異味。
    9、各引流管通暢,固定合理,無扭曲、打折及脫管。
    10、煩躁患者有床邊保護措施,無碰傷、擦傷及墜床。
    11、責任護士了解患者基本治療、護理措施和陽性指標。
 
使用呼吸機患者護理質量控制標準
 
    1、操作人員熟悉呼吸機的性能及操作方法。
    2、呼吸機功能良好,電源插座牢靠,無松動,機器與患者保持有一定的距離,濕化器中水量適中,管路消毒符合操作規(guī)范且無老化、折斷、破裂。
    3、專人護理,呼吸機各項參數設置合理,患者無氣促、煩躁、發(fā)紺、呼吸困難等缺氧癥狀,生命體征平穩(wěn)。
    4、嚴密監(jiān)測呼吸、循環(huán)指標,詳細記錄。
    5、加強呼吸道管理,保持氣道通暢,及時清理分泌物,吸痰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操作,定時更換濕化罐內蒸餾水。
    6、機殼表面清潔,千燥,空氣過濾網定期清洗,濾水杯內的水傾倒及時。
7、清醒患者解釋到位,患者無明顯緊張、恐懼心理,能予以配合。
8、無氣道黏膜損傷及護理并發(fā)癥發(fā)生。
 
胸腔閉式引流術護理質量控制標準
 
   1、護士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及胸腔閉式引流管放置的時間,引流的量、性質,通暢的情況。
    2、了解患者的呼吸狀況,血氧飽和度的情況,記錄及時、準確、完整。
    3、護患溝通良好,患者了解半臥位的目的和要求,對胸腔閉式引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積極配合。
    4、床頭抬高45°,每2小時擠壓胸管,保持引流管通暢,記錄引流液的性質、量、顏色,記錄應及時、完整。
    5、更換胸腔閉式引流瓶的操作流程熟練,引流瓶位置高低符合要求,夾閉管道,避免引流液逆流。
    6、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規(guī)程,無污染。
    7、及時查看胸腔閉式引流管口敷料有無滲血和滲液。
    8、引流管固定妥善,無受壓、扭曲、打折或脫出,患者翻身時無牽拉引流管。患者未清醒、煩躁時,要妥善固定好患者四肢,以免引流管脫落。
    9、鼓勵患者咳嗽、咳痰,定時霧化吸人。
   10、患者呼吸平穩(wěn),面色紅潤,無發(fā)鉗及呼吸困難。
 
胸腔穿刺術質量控制標準
 
    1、胸腔穿刺術的目的是抽取胸腔積液送檢,明確其性質,協(xié)助診斷;或排出胸腔內積液或積氣,以緩解壓迫癥狀,避免胸膜粘連增厚;胸腔內注射藥物,輔助治療。
    2、胸腔積液的穿刺點為叩診最實部位,或結合X線、超聲波檢查確定,一般在肩胛下角線第7-9肋間隙或腋中線第6-7肋間隙。氣胸者取患側鎖骨中線第2肋間隙或腋前線第4-5肋間隙。
    3、病變靠近縱隔、心臟和大血管處,患有嚴重肺氣腫、廣泛肺大者,胸腔穿刺應慎重。
    4、抽液或抽氣不可過快,量不宜過多,以診斷為目的者,可抽液50-200ml;以減壓為目的者,第一次抽液不超過800ml;以后每次不超過1000ml。
    5、穿刺中護士嚴密觀察病情變化,避免咳嗽和深呼吸,患者若有頭暈、面色蒼白、出汗、心悸、胸部疼痛、呼吸困難等表現,應立即停止操作,遵醫(yī)囑給予吸氧及對癥處理。
6、需向胸腔內注人藥物時,抽液后接上備好藥液的注射器,注入藥物。觀察患者對注人藥物的反應,如發(fā)熱、胸痛等。
    7、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操作,避免引起胸腔感染。
    8、穿刺完畢,注意觀察有無胸痛、憋氣等癥狀。特別要防止發(fā)生氣胸。
    9、記錄抽出液體的顏色、性質、量等,及時送檢標本。
    10、穿刺處用無菌敷抖包扎,觀察有無滲血、滲液。
    11、術后協(xié)助患者臥床休息,注意觀察生命體征,如有不適,及時通知醫(yī)生給予處理。
 
心包穿刺術質量控制標準
 
    1、嚴格掌握適應證。心包穿刺術有一定危險性,應由有經驗的醫(yī)師操作或指導,并應在心電監(jiān)護下進行穿刺。
    2、心包穿刺術主要用于對心包積液性質的判斷與協(xié)助病因的診斷,同時通過穿刺抽液可以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
    3、穿刺部位在胸骨左側第5肋間或第6肋間(根據膈肌位置高低而定)鎖骨中線外心濁音界內1-2cm處,劍突和左肋緣所形成的夾角處。
    4、術前須進行心臟超聲檢查,確定液平段大小、穿刺部位、穿刺方向和進針距離,選液平段最大、距體表最近點作為穿刺部位。在超聲顯像指導下進行心包穿刺抽液更為準確、安全。
    5、術前應向患者作好解釋,消除顧慮,并囑其在穿刺過程中切勿咳嗽或深呼吸。
    6、操作過程中應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原則;嚴密觀察患者有無出冷汗、頭暈、氣短等癥狀,一旦出現上述不適,應立即停止操作。
    7、操作過程中要注意及時夾閉橡皮管,防止空氣進人。
    8、抽液速度要緩慢,首次抽液量不宜超過100ml,以后抽液不宜超過300-500ml,如抽出液為鮮血,應立即撥出針頭,并密切觀察有無心包填塞癥狀。
    9、嚴密觀察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如麻醉不佳、疼痛刺激或神經反射引起休克;抽吸大量心包積液后,可因回心血量驟增而引起急性肺水腫。
    10、術中若患者感到不適,如心跳加快、出冷汗、頭暈、氣短等,應立即停止操作,做好急救準備。
    11、術后靜臥,24小時內嚴密觀察并記錄患者血壓、脈搏、呼吸、心率及心律變化,并注意其臨床癥狀變化,如有呼吸困難或胸痛等,可給予氧氣吸人或遵醫(yī)囑處理。
 
 
 
腹腔穿刺術質量控制標準
 
    l、腹腔穿刺術是指對有腹腔積液的患者,為了診斷和治療疾病進行腹腔穿刺,抽取積液的操作過程。
    2、穿刺部位一般在左下腹部臍與髂前上棘連線中外1∕3交點處。
    3、術前先囑患者排空膀恍,以免穿刺時損傷。
    4、術中隨時詢問患者有無頭暈、惡心、心悸等癥狀,并密切觀察患者呼吸、脈搏及面色等。如出現面色蒼白、心慌、出汗、血壓下降等癥狀,應停止放液,安靜平臥,并予輸液、擴容等對癥處理。
    5、放液不可過快、過多,平均60滴/分鐘,一次放液量不得超過3000ml。如放液流出不暢,可囑患者變換體位,以助液體流出通暢。
    6、觀察腹水顏色、性狀和量,并記錄。
    7、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操作,避免引起腹腔感染。
    8、術畢囑患者平臥休息12-24小時,以免腹水從穿刺點繼續(xù)漏出,如有漏出時,可用蝶形膠布或大棉膠粘貼,及時更換敷料,防止穿刺處感染。
    9、放液前后均應測量腹圍及檢查腹部體征等,以便觀察病情變化。
                                                      
腰椎穿刺術質量控制標準
 
    l、腰椎穿刺術是臨床上常用的檢查方法之一,對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均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2、穿刺部位為雙側髂后上棘連線與后正中線的交點處,相當于3-4腰椎間隙。
    3、術前向患者解釋,以消除顧慮,配合檢查。
    4、術后去枕平臥6-8小時。
    5、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觀察神志、瞳孔、生命體征的變化;觀察有無頭痛、腰背痛,有無腦疝及感染等穿刺后并發(fā)癥。
    6、如穿刺中發(fā)現有顱內高壓,迅速插上針芯,停止穿刺,并迅速靜脈內滴人20%甘露醇200ml。
    7、如發(fā)現顱內低壓癥(低于70mm腦脊液柱),測初壓后即停止手術,不應收集腦脊液標本,按顱內低壓癥處理。
    8、鞘內注藥時,應先放出等量的腦脊液。藥物應用生理鹽水充分稀釋后,緩慢注人。
    9、保持穿刺部位紗布干燥,觀察有無滲液、滲血,24小時內不宜淋浴。
 
 
骨髓穿刺術質量控制標準
 
    1、骨髓穿刺術是一種常用診療技術,檢查內容包括細胞學、原蟲和細菌學等幾個方面,以協(xié)助診斷血液病、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可了解骨髓造血情況,作為化療和應用免疫抑制劑的參考;經骨髓穿刺做骨髓腔輸液、輸血、給藥或骨髓移植時采集骨髓液。
    2、穿刺部位可取髂前上棘穿刺點、髂后上棘穿刺點、胸骨穿刺點、腰椎棘突穿刺點。
    3、術前向患者說明穿刺的目的,以消除顧慮,取得配合。
    4、協(xié)助醫(yī)師做好出、凝血時間測定。
    5、注射器及穿刺針必須干燥,以免溶血。
    6、抽取骨髓液不應過多,以免骨髓稀釋影響檢查結果。
    7、骨髓液取出后立即涂片,否則會發(fā)生凝固。送檢標本,應同時附送血片2-3張。
    8、拔針后局部加壓,血小板減少者至少按壓3-5分鐘,并注意觀察穿刺部位有無出血。
    9、囑患者術后平臥1-2小時,術后3日內不要淋浴,保持局部干燥,避免感染。
 
采集動脈血與血氣分析質量控制標準
 
    1、動脈血氣分析能客觀反映呼吸衰竭的性質和程度,是判斷患者有無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可靠方法。對指導氧療、調節(jié)機械通氣的各種參數以及糾正酸堿和電解質失衡均有重要的烹義。
    2、穿刺部位常選擇股動脈、肱動脈或橈動脈。
    3、采集血標本應嚴格隔絕空氣,注射器內絕對不應存留氣泡,針頭應插入橡皮塞或木塞中,以隔絕空氣。
    4、注射器內多余肝素應完全排出。
    5、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操作規(guī)范,穿刺后局部需按壓2-5分鐘或更長時間,以防出血或形成血腫。
    6、詳細填寫化驗單,注明患者的體溫、體重、采血時間、吸氧方法及濃度、機械通氣參數等。
    7、標本宜盡快送檢,以免氧遺失影響測定結果。
 
結核菌素試驗質量控制標準
 
    1、結核菌素試驗主要用于了解人體是否受結核菌感染、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等。對于結核病來說,主要用于結核病的流行病學調查、診斷和鑒別診斷,尤其對兒童結核病的診斷有較大的價值。
    2、進行試驗前,必須檢查結核菌素品名、稀釋度、劑量、生產批號和質量。
    3、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暫不做本試驗。
    1)發(fā)熱或腹瀉。
    2)有嚴重心、肝、腎疾病。
    3)有急性傳染病或傳染病治愈后不滿1個月者。        
4)全身性皮膚病如濕疹、膿瘡病等。
5)以往預防接種時有過敏反應者。
    4、吸取注射液前輕輕搖勻,但不可劇烈震蕩。
    5、注射劑量準確,注射后局部不宜觸摸、搔抓、見水等。
    6、試驗過程皮膚出現紅腫及硬結,不必給予處理。
    7、詳細記錄注射部位、方法、稀釋度、劑量、時間、所用結核菌素的種類、生產單位、批號與反應情況。
    8、下列情況,結核菌素試驗可呈假陰性反應。
   
血液透析療法
 
    1、血液透析是指當機體的腎臟不能發(fā)揮其功能時,用以除去體內代謝的廢物及不純物的裝置,也稱人工腎,是最常用的血液凈化技術之一,對清除小分子物質及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失衡有較好的效果。
    2、每次透析前應該測定患者的生命體征及體重。在透析過程中,對于慢性透析患者應每隔30-60分鐘重復測生命體征,而對急癥透析患者應15-30分鐘一次。
    3、根據患者尿量、水腫、高血壓程度及心功能狀況、血液生化指標等,選擇透析器、透析方法、透析時間、超濾量和透析液的成分。
    4、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操作。
    5、動靜脈內瘺穿刺應一次成功,切勿在同一部位反復穿刺。
    6、嚴密觀察透析機運轉情況,管路是否通暢,有無透析反應,血液有無分層,血液顏色是否發(fā)黑,出現異常及時處理。
    7、透析液溫度控制在37°C-38°C。
    8、指導患者做好飲食管理,給患者高蛋白、高維生素并適量含鈉、鉀鹽的食物。
    9、透析間歇期間控制飲水量。
    10、慢性維持性透析患者可因代謝性或器質性腦病而引起神經精神癥狀,也可因環(huán)境或心理影響而出現悲觀抑郁癥狀,應及時發(fā)現給予處理及疏導。
    11、密切觀察有無熱源反應、失衡綜合征、癥狀性低血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電話:0931-8635008
郵編:730000
地址:蘭州市城關區(qū)嘉峪關西路732號

Copyright?2009 甘肅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All Rights Reserved.
蘭州市城關區(qū)嘉峪關西路732號
電話:0931-8635008 郵編:730000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0821號

×

用戶登錄